当我们使用数据训练分类器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过度拟合与拟合不足之间达成一个平衡。防止过度拟合的一种方法就是对模型的复杂度进行约束。模型中用到解释变量的个数是模型复杂度的一种体现。控制解释变量个数有很多方法,例如变量选择(feature selection),即用filter或wrapper方法提取解释变量的最佳子集。或是进行变量提取(feature structure),即将原始变量进行某种映射或转换,如主成分方法和因子分析。变量选择的方法是比较“硬”的方法,变量要么进入模型,要么不进入模型,只有0-1两种选择。但也有“软”的方法,也就是Regularization类方法,例如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和套索方法(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在于,将解释变量的系数加入到Cost Function中,并对其进行最小化,本质上是对过多的参数实施了惩罚。而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惩罚函数不同。但这种微小的区别却使LASSO有很多优良的特质(可以同时选择和缩减参数)。
公式中的lambda是重要的设置参数,它控制了惩罚的严厉程度,如果设置得过大,那么最后的模型参数均将趋于0,形成拟合不足。如果设置得过小,又会形成拟合过度。所以lambda的取值一般需要通过交叉检验来确定。
在R语言中可以使用glmnet包来实施套索算法。我们采用的数据集是Machine Learning公开课中第七课的一个算例。先来看看这个样本数据的散点图。下图显示有两个类别等待我们来区分。显然其决策边界是非线性的,所以如果要用Logistic Regression来作分类器的话,解释变量需要是多项式形式。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用几阶的多项式呢?如果阶数过高,模型变量过多,会存在过度拟合,而反之阶数过少,又会存在拟合不足。所以这里我们用LASSO方法来建立Logistic回归分类器。
[size=1.05em]
分析步骤如下:
- 根据算例要求,先生成有六阶多项式的自变量,这样一共有28个自变量;
- 用glmnet包中的cv.glmnet函数建模,该函数自带交叉检验功能;
- 根据上面的结果绘制CV图如下,从中选择最佳lambda值。
[size=1.05em]
cv.glmnet函数利用交叉检验,分别用不同的lambda值来观察模型误差。上图横轴是lambda值的对数,纵轴是模型误差。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到,最佳的lambda取值就是在红色曲线的最低点处,对应着变量个数是11个。它右侧的另一条虚线是在其一倍SE内的更简洁的模型(变量个数为9)。由于这两个lambda对应的模型误差变化不大,而我们更偏好于简洁的模型,选择对应的lambda值为0.025。
在使用cv.glmnet函数选择lambda值之后,我们没有必要去运行glmnet函数,直接从结果中就可以提取最终模型(9个变量)并获得参数系数。为了利于比较我们还提取了原始模型(28个变量)的参数系数。
最后我们要在原来的散点图上画出两条决策边界,一条是根据LASSO方法得到的9变量模型,下图中紫色曲线即是它决策边界,决策边界比较平滑,具备很好的泛化能力。另一条是28个变量的原始模型。 蓝色曲线即是它的决策边界,它为了拟合个别样本,显得凸凹不平。
如果你的数据变异较大,那么在做LASSO之前最好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LASSO的进一步扩展是和岭回归相结合,形成Elastic Net方法。glmnet包也可以实施这种算法。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