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职业发展工资数据统计要多点“大数据”意识
工资数据统计要多点“大数据”意识
2017-06-04
收藏

工资数据统计要多点“大数据”意识

近期,各地平均工资数据陆续出炉。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北京、重庆、河北、浙江、湖南等多地公布了2016年平均工资。针对很多人觉得自己工资“拖后腿”的吐槽,多地统计局也进行了释疑。北京市统计局在解读中指出,平均工资包括了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但是对劳动者而言,工资的概念往往是税后工资、实发工资,因此平均工资水平及增长与个人感受存在差异。

“平均工资”所引发的吐槽,其实已持续多年。其中除了一些习惯性的“拖后腿”式自嘲,根本上还是源自不少人对于平均工资的统计结果产生了隔膜。在这种现实之下,平均工资统计,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确实是个值得正视的问题。

早有相关专家指出,平均数难以全面反映各类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工资水平情况,因此在公布平均工资数据的同时,公布工资的中位数、低位数、高位数很有必要。这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从统计技术来看,统计工资的中位数,其实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不会增加多少统计成本。这背后反映的其实还是一种统计思维的落差。在过去,统计结果更注重的是面向主管部门的结果汇报,对外发布粗线条一点,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到了现在,统计结果不仅要具备明确的治理指导意义,也应该作为一项信息公开的内容,让公众看得明白,产生认同,真正体现“服务意识”。

由平均工资,一般只能推算出社会的收入总量,背后的个体差异、收入分布状况、与物价水平的对比等都隐身了。而人们对收入的关注恰恰是实际的收入获得感,它对应的是对工资水平不高和收入差距不平衡的焦虑。那么统计收入数据,当然就应该着力于回应这种期许,尽可能多地解答民众的疑惑。这种多元化的数据统计与披露,相较于一个让人产生隔膜的“平均工资”数据,也已然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利于公共治理的参照。

某种程度上,屡屡引发吐槽的平均工资数据,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信息不透明,它过于抽象和干瘪,因此理当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延伸。现在流行大数据运用,其实大数据的意义不只是指数据规模的增加,关键是通过全方位的数据分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工资数据统计,显然还缺少足够的问题意识与“大数据”意识。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