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精彩阅读商业银行应用大数据之策
商业银行应用大数据之策
2015-10-21
收藏

商业银行应用大数据之策


    随着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web2.0 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监控系统及传感器的大量分布,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数据大爆炸的时代,“大数据”的概念应运而生。大数据被誉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大数据的意义在于从海量数据中及时识别和获取信息价值,金融业在IT基础设施、数据掌控力和人才富集度方面较之其他产业更具优势,具备了深度“掘金”的潜力。但是,大数据也给金融业带来剧烈的挑战与冲击,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树立“数据治行”理念,明确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稳妥的大数据安全策略,方能从容迎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一)传统发展战略面临冲击。传统银行发展战略,是在预计未来金融政策、经济环境的前提下,根据现有银行人员、网点、客户、资本、存贷款规模等资源占有状况,以及竞争对手、客户需求状况,来确定其战略目标及发展路径和方式的。步入大数据时代后, 对数据资源的占有及其整合应用能力是决定一家银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传统的网点、人员、资本等因素则趋于淡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将主要依靠对不同类型客户需求数据的掌握,并开发设计出安全、便捷、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因此,这就要求各商业银行在评判竞争对手实力与自身优势时,要注重考量IT能力与大数据实力;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兼顾财务承受能力来决定对大数据的投入,从而确保战略规划与大数据支撑相适应;在确定战略目标的实施路径时,必须将互联网金融、电子渠道、数据的收集与挖掘作为向客户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传统经营方式面临重大转变。在大数据时代, 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将会发生彻底改变。在产品开发、营销方面,通过对海量交易、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科学构建数据模型, 分层客户的不同金融需求可以得到充分展示,进而针对客户需要、市场需求研发产品、开展营销,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开发设计产品,并实现精准营销,而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制造、推销产品。在风险防控方面,许多商业银行在风险分析和评估中,虽然已经引入了数量分析方式,但是因历史数据的积累不足,经验判断依然在风险管理、决策中起主导作用。依托大数据,对客户实施多维度评价,其风险模型将会更加贴近市场实际,对客户违约率的取值变得更加精准,长期以来银行凭经验办业务的经营范式将会得到根本改善。在绩效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并借助通讯、视频、移动终端等技术手段,对商业银行员工的工作方式、频率、业绩等做出更加准确的评价,有助于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

  (三)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面临严峻考验。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来源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金融业务链条之外。移动网络设备和网络社交媒体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实时化的客户行为数据,在这种环境下,客户行为偏好数据往往隐藏在社交网络之中。如果要实施“大数据工程”,商业银行必须搜集开放的网络数据,但现有的银行IT系统、技术手段还无力搜集、分析、利用大数据。二是在金融业务链条内部。随着专业细分与金融外包的趋势愈加明朗,由一家或少数几家银行掌控关键业务数据的时代已经走向终结,业务数据产生、流转于金融业务链条的各个结点,业务数据、客户行为数据不可能自动集成至某个机构,这对“大数据工程”的实施提出了严峻挑战。

  商业银行的应对与谋变

  (一)优先搞好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大数据战略必须超越电子银行部或IT部门的狭隘视角,面向全局、面向未来,以客户需求、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自身的大数据架构。完整的客户数据必须是多维度的,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户的基本信息,譬如信用信息、社交关系信息等;二是客户的偏好信息,譬如金融产品偏好、金融服务偏好等;三是客户的行为信息,譬如银行范围内的行为数据、外部行为数据等;四是客户的分析数据,譬如客户风险度、客户价值度等。要想使这些不同维度的数据信息具有分析价值,首先必须具有合理的数据结构。但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各银行的数据结构基本上是条块分割的。为此,各银行必须优先搞好顶层机制的设计与改革,逐步打破业务界限,重组业务流程,确保数据灵活性。

  在总行层面上,需要抓紧制定大数据工作规划,建立大数据工作推进机制。主管数据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对大数据工作进行统筹规划、集中管理;业务部门负责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存储、分析和应用,全面采集、多方式整合商业银行内外部各类数据,形成数据管理、数据使用、数据推广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科学谋划和打造大数据平台。一方面各银行要积极与社交网络、电商、电信等大数据平台开展战略合作,建立数据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全面梳理、整合客户各类信息,将金融服务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移动网络等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各银行也可考虑自行打造大数据平台,以便牢牢掌握核心话语权。

  (三)积极建设大数据仓库。着眼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对海量数据的持续实时处理,建设数据仓库项目,为服务质量改善、经营效率提升、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支撑,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在项目建设中,通过梳理整合经营管理关键数据,建立数据管控体系,搭建基础数据平台。通过数据仓库建设,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全方位调整管理模式、产品结构、营销模式、信息战略,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成本绩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实现多系统数据的业务逻辑整合,形成全行级客户、产品等主题数据。

  (四)以大数据思维推进金融互联网化战略。进入大数据时代,金融产业与信息技术将实现深度融合, 金融电子化的深度、广度将日渐强化。各银行必须顺势而为, 紧紧追随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浪潮, 积极实施金融互联化战略, 尝试构建电子化金融商业模式, 着力发展直销银行、社区智能银行、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业务。这就要求各银行应当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将金融互联网作为未来提供金融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渠道。

  (五)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全面整合客户的多渠道交易数据,通过经营者个人金融、消费、行为等信息进行授信,有效破解传统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降低信贷风险。为此,各银行必须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运用大数据理念来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理顺部门间的职责,淡化部门色彩,彻底打破以往小数据模式下形成的部门、机构、区域、产品间数据信息分隔管理以及由分支机构各自分散识别风险的做法,形成按客户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信息和高效协调机制。

  要积极推行把现场调查与非现场数据信息挖掘分析相结合、模型筛查与经验判断相结合,以定性信息与定量财务、经营等多重数据信息的勾稽核验等为重点内容的风险管理创新。总行要通过大量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勾画出客户的全景视图,更加全面地评估客户风险状况,有效提升贷前风险判断和贷后风险预警能力。

  要进一步完善基于大数据信息平台的集中式风险审查审批体制,采用大数据方式来验证借款人的数据信息,校正申报机构或部门对借款人的风险判断。运用合理的参数和模型,计量出可接受的最大风险敞口,精准识别和动态审查借款人的每一笔融资业务。再利用习惯性数据信息和常识性、逻辑性分析,作出更专业的判断,使风险识别、防范、决策更加可靠、更加贴近实际。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