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精彩阅读大数据分析:谁比你更了解自己
大数据分析:谁比你更了解自己
2016-02-07
收藏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更了解自己

作为一名互联网HR经理,对目前的企业招聘工作是非常非常熟悉,但是,要找到一名合适的人才,用通常手法不是那么容易,现在依靠大数据技术分析市场,为企业找到合适的数据分析师人才,确得心应手!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应聘公司数据分析师 的职位,这位学习应用统计的文静小伙子从上万份简历中脱颖而出,又和其他49名幸运儿一起通过了第一轮的笔试。笔试结束后,作为HR负责人,默默召集这些 职场新人们开了一个简单的说明会,提示了笔试后第一轮面试的注意事项。“我叫默默,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默默不知道,就是这句话,让自己开启了一 场不为人知的历险。

  5个工作日后,第一轮面试开始,HR部门是主考官。那位小伙子走进房间,拿出了一个文件夹,说:“虽然我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但是这份报告可以证明,数据分析师的 职位很适合我。”默默接过文件夹,倒吸一口凉气,封面上赫然写着“默默女士的2.0洞察报告”。报告不厚,只有十几页,可是关于默默的兴趣爱好、常去的地 方、最关注的人(经常@的人),亲密圈子(互相关注的博友),包括经常谈论的话题,以及网络口头禅等等,一一用数据、图表展现无遗。

  默默肯定是呆了几秒钟,内心翻江倒海,难以形容。因为,这份报告描绘出的自己,既熟悉又陌生。

  难道我最爱吃的是麻辣香锅,3月内提及这个词汇10次?难道我如此渴望得到某个人的回应?3个月内@了他12次?难道,一个素未谋面的小伙子,比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默默的经历,也许以后将会在无数个普通网民身上上演。

  和迄今为止都很盛行的星座算命不同,社会化媒体的个人轨迹不是前瞻性的,是日复一日累积的推演,也是最真实自我的记录和展现。

  很多时候,这些隐藏在电脑背后的庞大数据就像一个麻乱的大线团,只需要找到那个线头一拎,就能清晰再现一个个的网络人格,就能再现一个个连你都不知道的自己。

  据统计,互联网上的信息总量正以每年50%的增速不断膨胀,其中90%的信息来自近三年,包括每个月Facebook上分享的30亿条内容,每天 12TB的Twitter信息。在中国,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每天也在由数亿用户创造大量的数据,新浪微博发送峰值时每分钟就能产生73万条数据。这些社会 化媒体的数据中,近80%是由个人用户产生的。这些庞大、繁多、复杂的数据,在多种算法模型的演绎下,就能产生超出人类头脑和感知的洞察结果。

  比较近的一个例子是,英剧《黑镜》第二季中,女主角在痛失男友后,加入了一个高科技的测试项目。该项目利用其男友在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网络上留下的大量数据,重建了一个模拟人格的AI(即人工智能)。这个“复活”了的男朋友,模仿逝者生前的语调、语气,以及思维模式,和女主角聊 天,最后甚至变成了一个具有行动能力的机器人

  而整个过程,全赖于这位男友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大量个人信息和行为轨迹。利用大数据的方式,科研人员对这些个人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模型、发现规律、统计比较,最终实现了“预测”——如果他活着,会怎么做。

  作为大数据最有名的例子,一位美国17岁少女怀孕的事情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某日,美国一名男子向一家零售连锁超市投诉,称给他17岁的女儿发婴儿尿片和童车的优惠券。一个月后,这个愤怒的父亲打来电话道歉,因为婴儿用品促销广告并不是误发,他的女儿的确怀孕了。

  原本属于个人私事的信息,通过某些购物机构数据库的整合和计算,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也造成了上述家庭啼笑皆非的经历。

  近日《纽约时报》网络版撰文称,人类即将迎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的发展过程中,隐私问题不容忽视。

  美国一家著名的医疗机构利用大数据的方式,已经积累了900万名病人的超级大数据库。

  利用这份数据库,新的患者能迅速找到和自己接近的病患用药方案,老的病患可以追踪病情并提高医疗质量。显然,大数据将推动医疗科学进入黄金时代,但也有医生担心,各界对隐私的关注,很有可能会推迟这一时代的到来。

  无论如何,人类已经无法阻挡大数据滚滚前进的步伐。

  我想,再过几年,也许大家都不再痴迷于星座大师的运程预测,而是找家大数据机构出份个人洞察报告,跟着命运赐予的一个一个预兆,一点一点去了解那个不熟悉的自己。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