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机器可以根据照片来辨别鲜花的品种吗?在机器学习角度,这其实是一个分类问题,即机器根据不同品种鲜花的数据进行学习,使其可以对未标记的测试图片数据进行分类。这一小节,我们还是从scikit-learn出发,理解基本的分类原则,多动手实践。
Iris flower数据集是1936年由Sir Ronald Fisher引入的经典多维数据集,可以作为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的样本。该数据集包含Iris花的三个品种(Iris setosa, Iris virginica and Iris versicolor)各50个样本,每个样本还有4个特征参数(分别是萼片<sepals>的长宽和花瓣<petals>的长 宽,以厘米为单位),Fisher利用这个数据集开发了一个线性判别模型来辨别花朵的品种。基于Fisher的线性判别模型,该数据集成为了机器学习中各 种分类技术的典型实验案例。
现在我们要解决的分类问题是,当我们看到一个新的iris花朵,我们能否根据以上测量参数成功预测新iris花朵的品种。
我们利用给定标签的数据,设计一种规则进而应用到其他样本中做预测,这是基本的监督问题(分类问题)。
由于iris数据集样本量和维度都很小,所以可以方便进行可视化和操作。
scikit-learn自带有一些经典的数据集,比如用于分类的iris和digits数据集,还有用于回归分析的boston house prices数据集。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载入数据: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digits = datasets.load_digits()
该数据集是一种字典结构,数据存储在.data成员中,输出标签存储在.target成员中。
可以用下面的方式画出任意两个维度的散点图,这里以第一维sepal length和第二维数据sepal width为例: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iris = datasets.load_iris() irisFeatures = iris["data"] irisFeaturesName = iris["feature_names"] irisLabels = iris["target"] def scatter_plot(dim1, dim2): for t,marker,color in zip(xrange(3),">ox","rgb"): # zip()接受任意多个序列参数,返回一个元组tuple列表 # 用不同的标记和颜色画出每种品种iris花朵的前两维数据 # We plot each class on its own to get different colored markers plt.scatter(irisFeatures[irisLabels == t,dim1], irisFeatures[irisLabels == t,dim2],marker=marker,c=color) dim_meaning = {0:'setal length',1:'setal width',2:'petal length',3:'petal width'} plt.xlabel(dim_meaning.get(dim1)) plt.ylabel(dim_meaning.get(dim2)) plt.subplot(231) scatter_plot(0,1) plt.subplot(232) scatter_plot(0,2) plt.subplot(233) scatter_plot(0,3) plt.subplot(234) scatter_plot(1,2) plt.subplot(235) scatter_plot(1,3) plt.subplot(236) scatter_plot(2,3) plt.show()
效果如图: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区别这三种花朵,我们可以做一些假设。比如花瓣的长度(petal length)好像将Iris Setosa品种与其它两种花朵区分开来。我们可以以此来写一段小代码看看这个属性的边界是什么:
petalLength = irisFeatures[:,2] #select the third column,since the features is 150*4 isSetosa = (irisLabels == 0) #label 0 means iris Setosa maxSetosaPlength = petalLength[isSetosa].max() minNonSetosaPlength = petalLength[~isSetosa].min() print ('Maximum of setosa:{0} '.format(maxSetosaPlength)) print ('Minimum of others:{0} '.format(minNonSetosaPlength)) ''' 显示结果是: Maximum of setosa:1.9 Minimum of others:3.0 '''
我们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分类模型,如果花瓣长度小于2,就是Iris Setosa花朵,否则就是其他两种花朵。
这个模型的结构非常简单,是由数据的一个维度阈值来确定的。我们通过实验确定这个维度的最佳阈值。
以上的例子将Iris Setosa花朵和其他两种花朵很容易的分开了,然而我们不能立即确定Iris Virginica花朵和Iris Versicolor花朵的最佳阈值,我们甚至发现,我们无法根据某一维度的阈值将这两种类别很完美的分开。
我们先选出非Setosa的花朵。
irisFeatures = irisFeatures[~isSetosa] labels = irisLabels[~isSetosa] isVirginica = (labels == 2) #label 2 means iris virginica
这里我们非常依赖NumPy对于数组的操作,isSetosa是一个Boolean值数组,我们可以用它来选择出非Setosa的花朵。最后,我 们还构造了一个新的Boolean数组,isVirginica。接下来,我们对每一维度的特征写一个循环小程序,然后看一下哪一个阈值能得到更好的准确 率。
# search the threshold between virginica and versicolor irisFeatures = irisFeatures[~isSetosa] labels = irisLabels[~isSetosa] isVirginica = (labels == 2) #label 2 means iris virginica bestAccuracy = -1.0 for fi in xrange(irisFeatures.shape[1]): thresh = irisFeatures[:,fi].copy() thresh.sort() for t in thresh: pred = (irisFeatures[:,fi] > t) acc = (pred == isVirginica).mean() if acc > bestAccuracy: bestAccuracy = acc; bestFeatureIndex = fi; bestThreshold = t; print 'Best Accuracy:\t\t',bestAccuracy print 'Best Feature Index:\t',bestFeatureIndex print 'Best Threshold:\t\t',bestThreshold ''' 最终结果: Best Accuracy: 0.94 Best Feature Index: 3 Best Threshold: 1.6 '''
这里我们首先对每一维度进行排序,然后从该维度中取出任一值作为阈值的一个假设,再计算这个假设的Boolean序列和实际的标签Boolean 序列的一致情况,求平均,即得到了准确率。经过所有的循环,最终得到的阈值和所对应的维度。最后,我们得到了最佳模型针对第四维花瓣的宽度petal width,我们就可以得到这个决策边界decision boundary。
上面,我们得到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并且针对训练数据实现了94%的正确率,但这个模型参数可能过于优化了。
我们需要的是评估模型针对新数据的泛化能力,所以我们需要保留一部分数据,进行更加严格的评估,而不是用训练数据做测试数据。为此,我们会保留一部分数据进行交叉检验。
这样我们就会得到训练误差和测试误差,当复杂的模型下,可能训练的准确率是100%,但是测试时效果可能只是比随机猜测好一点。
在许多实际应用中,数据是不充足的。为了选择更好的模型,可以采用交叉检验方法。 交叉检验的基本想法是重复地使用数据;把给定数据进行切分,将切分的数据集组合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此基础上反复地进行训练、测试以及模型选择。
应用最多的是S折交叉检验(S-fold cross validation),方法如下:首先随机地将已给数据切分为S个互不相交的大小相同的子集;然后利用S-1个子集的数据训练模型,利用余下的子集测试 模型;将这一过程对可能的S种选择重复进行;最后选出S次评测中平均测试误差最小的模型。
如上图,我们将数据集分成5部分,即5-fold交叉检验。接下来,我们可以对每一个fold生成一个模型,留出20%的数据进行检验。
留一交叉检验(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是S折交叉检验的特殊情形,是S为给定数据集的容量时情形。我们可以从训练数据中挑选一个样本,然后拿其他训练数据得到模型,最后看该模型是否能将这个挑出来的样本正确的分类。
def learn_model(features,labels): bestAccuracy = -1.0 for fi in xrange(features.shape[1]): thresh = features[:,fi].copy() thresh.sort() for t in thresh: pred = (features[:,fi] > t) acc = (pred == labels).mean() if acc > bestAccuracy: bestAccuracy = acc; bestFeatureIndex = fi; bestThreshold = t; ''' print 'Best Accuracy:\t\t',bestAccuracy print 'Best Feature Index:\t',bestFeatureIndex print 'Best Threshold:\t\t',bestThreshold ''' return {'dim':bestFeatureIndex, 'thresh':bestThreshold, 'accuracy':bestAccuracy} def apply_model(features,labels,model): prediction = (features[:,model['dim']] > model['thresh']) return prediction #-----------cross validation------------- error = 0.0 for ei in range(len(irisFeatures)): # select all but the one at position 'ei': training = np.ones(len(irisFeatures), bool) training[ei] = False testing = ~training model = learn_model(irisFeatures[training], isVirginica[training]) predictions = apply_model(irisFeatures[testing], isVirginica[testing], model) error += np.sum(predictions != isVirginica[testing])
上面的程序,我们用所有的样本对一系列的模型进行了测试,最终的估计说明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对于上面对数据集进行划分时,我们需要注意平衡分配数据。如果对于一个子集,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一个类别,则结果没有代表性。基于以上的讨论,我们利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训练,交叉检验过程给出了这个模型泛化能力的估计。
Wiki:Iris flower data set
Building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 with Python
转载请注明作者Jason Ding及其出处
Github主页(http://jasonding1354.github.io/)
CSDN博客(http://blog.csdn.net/jasonding1354)
简书主页(http://www.jianshu.com/users/2bd9b48f6ea8/latest_articles)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若不方便扫码,搜微信号:CDAshujufenxi
剖析 CDA 数据分析师考试题型:解锁高效备考与答题策略 CDA(Certified Data Analyst)数据分析师考试作为衡量数据专业能力的 ...
2025-07-04SQL Server 字符串截取转日期:解锁数据处理的关键技能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中,数据格式的规范性是保证后续分析准确性的基础 ...
2025-07-04CDA 数据分析师视角:从数据迷雾中探寻商业真相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据已成为企业决策的核心驱动力,CDA(Certifie ...
2025-07-04CDA 数据分析师:开启数据职业发展新征程 在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今天,数据分析师的职业价值愈发凸显。CDA(Certified D ...
2025-07-03从招聘要求看数据分析师的能力素养与职业发展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数据已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数据分析师岗位也随 ...
2025-07-03Power BI 中如何控制过滤器选择项目数并在超限时报错 引言 在使用 Power BI 进行数据可视化和分析的过程中,对过滤器的有 ...
2025-07-03把握 CDA 考试时间,开启数据分析职业之路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下,数据已成为企业决策的核心驱动力。CDA(Certified Da ...
2025-07-02CDA 证书:银行招聘中的 “黄金通行证” 在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银行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海量数据成为银行精准 ...
2025-07-02探索最优回归方程:数据背后的精准预测密码 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学的广阔领域中,回归分析是揭示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而回 ...
2025-07-02CDA 数据分析师报考条件全解析:开启数据洞察之旅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驱 ...
2025-07-01深入解析 SQL 中 CASE 语句条件的执行顺序 在 SQL 编程领域,CASE语句是实现条件逻辑判断、数据转换与分类的重要工 ...
2025-07-01SPSS 中计算三个变量交集的详细指南 在数据分析领域,挖掘变量之间的潜在关系是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关键步骤。当我们需要探究 ...
2025-07-01CDA 数据分析师:就业前景广阔的新兴职业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和组织决策的重要依据。数据分析师作为负责收集 ...
2025-06-30探秘卷积层:为何一个卷积层需要两个卷积核 在深度学习的世界里,卷积神经网络(CNN)凭借其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 ...
2025-06-30探索 CDA 数据分析师在线课程:开启数据洞察之旅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数据已成为企业决策、创新与发展的核心驱 ...
2025-06-303D VLA新范式!CVPR冠军方案BridgeVLA,真机性能提升32% 编辑:LRST 【新智元导读】中科院自动化所提出BridgeVLA模型,通过将 ...
2025-06-30LSTM 为何会产生误差?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 在深度学习领域,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网络凭借其独特的记忆单元设 ...
2025-06-27LLM进入拖拽时代!只靠Prompt几秒定制大模型,效率飙升12000倍 【新智元导读】最近,来自NUS、UT Austin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创新 ...
2025-06-27探秘 z-score:数据分析中的标准化利器 在数据的海洋中,面对形态各异、尺度不同的数据,如何找到一个通用的标准来衡量数据 ...
2025-06-26Excel 中为不同柱形设置独立背景(按数据分区)的方法详解 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过程中,Excel 柱形图是展示数据的常用工 ...
202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