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职业发展大数据商业化 我的隐私成了谁的财富(1)_数据分析师
大数据商业化 我的隐私成了谁的财富(1)_数据分析师
2015-01-11
收藏

大数据商业化 我的隐私成了谁的财富(1)_数据分析师


智慧购物、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联网……来势汹汹的大数据为超过6亿的中国网民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生活蓝图。然而,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大数据日益商业化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我们在网络上的任何痕迹都无所遁形,各种商业广告“有据而来”,甚至在左右我们的决策。随着大数据技术从行为分析发展到身份认证,在商家看到蕴藏无穷机会的“金矿”同时,我们却发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场隐私与安全之战。

数据就是未来的石油、黄金

在不知不觉中,滴滴打车的爽约记录、骗取保费时伪造的个人信息、网店贩卖假货的差评这些往常不被重视的信用信息,将逐渐成为中国民营征信机构开出的个人信用报告中的污点,影响人们的生活。

就在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个人征信业务“开闸”,打破了提供中国个人征信服务被“正规军”垄断的局面,允许八家民营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

从首批机构名单不难看出,监管部门也有意向征信行业注入更多的互联网元素。除了鹏元征信和中诚信征信等公司是从事征信业务多年的老牌机构之外,首批入围名单中,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风生水起的“三马”——阿里、腾讯、平安均各获一席位。

隶属阿里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借助背后强大的阿里集团的数据支撑,依托阿里云的技术力量,可以对3亿多实名个人、370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数据的整合。“芝麻信用日数据处理量在30pb以上,相当于5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芝麻信用副总经理邓一鸣告诉记者。

同样是拥有海量数据的腾讯,拥有8亿qq账户,逾5亿的微信账户,逾3亿的支付用户,所提供的海量数据为旗下腾讯征信带来极大的优势。

这标志着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再次被大大地丰富。

自2008年起,国内各大中小互联网企业陆续涉足大数据领域,短短6年内,一个个原本遥不可及的构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通过分析注册资料、消费记录、浏览记录、使用偏好等信息,在用户查地图、找餐馆、看视频、网络购物时,网站和软件仿佛能“洞悉”人们的心思,主动向其提供需要和感兴趣的服务及信息。这背后其实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商业广告实现了精准营销,而下一步,随着大数据技术从行为分析发展到身份认证,商业广告还将实现“跨屏营销”。

根据研究机构wikibon的报告,2013年全球大数据市场总体规模为181亿美元,年度增幅达61%,预计到2017年仍将维持30%的年增速。而据预测,中国数据总量2020年将达到8.4zb(1zb=1024g的四次方),占全球数据量的24%,届时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数据大国和“世界数据中心”。

“数据就是未来的石油、黄金。”蚂蚁金服首席信用数据科学家俞吴杰说,“尽管我国征信服务市场起步较晚,但其中蕴藏更多的是机遇,这也是这些民营企业挤破头也要进入征信行业的原因。”

被大数据剥夺的隐私

“它在影响我的决定,我觉得自己正在失去自由。”在青海读研究生的王静告诉记者,“双12”期间在购物网站上“淘货”时,搜索页面下方“你可能需要”一栏中的商品令她陷入抉择:“面对这些商品我确实无力抵抗,但总感觉自己被大数据牵着鼻子走。”

在另一家网站上,王静在搜索栏键入一种商品名称,搜索页面旁随即显示“89%的用户选择购买这款商品”,这同样令她纠结不已:“如果选择其他商品,感觉很不明智。”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董璐认为,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消费者会认为多数人的选择是合理的,这很容易左右他们的决策。与传统运营模式相比,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和分析的结果,大大增强了对用户的控制力。

“有时真不明白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还是大数据的选择。”供职于北京一家网络公司的白宇告诉记者,作为朋友们眼中的“应用达人”,在习惯接受各种软件推荐的视频、餐馆和行车路线之余,他也时常感到一丝担忧和恐惧。

“越离不开大数据,就越觉得自己在被大数据控制。”白宇说,现在做吃住行娱的选择时,他和身边的朋友通常是直接采用大数据提供的参考结果。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