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精彩阅读景区管理不妨多点大数据思维_数据分析师
景区管理不妨多点大数据思维_数据分析师
2015-01-16
收藏

景区管理不妨多点大数据思维_数据分析师


     1月13日,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我国将鼓励博物馆、科技馆、旅游景区运用智慧旅游手段,建立门票预约制度、景区拥挤程度预测机制和旅游舒适度的评价机制,建立游客实时评价的旅游景区动态评价机制。
中国有句老话,叫“凡事预则立”。对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场所科学监控、理性应对,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做好应急预案的题中之义。于此而言,门票预约、拥挤预测等机制,就像消防安全一样,利好虽然看似务虚,兜底意义却很务实。

      这几年,有关黄金周堵成“黄金粥”的段子,在微信朋友圈早就审美疲劳了:华山万人滞留、泰山爆满、庐山堵成停车场、鼓浪屿几乎被“踩沉”……大规模的旅客滞留和一点即着的拥堵隐患,翻片似地频繁上演。据统计,去年10月2日,故宫实际接待人数为14.4万人,而故宫的最大承载量仅为8万人,当天景区超载了6.4万人;10月3日,厦门鼓浪屿实际接待人数为7.9万人,而鼓浪屿最大承载量为5万人,超载约2.9万人。游客的旅游体验倒也罢了,关键是这种状态,已成为风险社会的心头大患。

      今年1月5日,国家旅游局下发了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对景区进行流量监控,并给出了明确的测算方法和测算公式,要求不同景区根据景区的类别和特殊性收集相关数据得出承载标准。其实,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旅游法》中,早已明确规定: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事实上,北京也在2013年十一黄金周前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各大重点景区的最大承载量。不过,如何确定承载量并有效控制景区客流,在不少地方显然还是个束之高阁的议题。个中利害关系倒也不复杂:人流控制了,收入也就控制了;何况拥堵终究是“小概率”,尽管墨菲定律利剑高悬,但架不住侥幸心理。结果呢,法律与现实成了两层皮,“井喷”、“爆棚”总是与热门景区黏在一起。

     要解决这个问题,以智慧旅游为载体,利用大数据思维,破解旅游管理中的粗放之弊,不仅迫在眉睫,亦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不久前,一项针对中国大陆用户的年度调研显示:46.5%的用户在过去一年用移动终端预订过旅游产品。76%的用户表示2015年会考虑或者继续使用移动端预订,而不打算用移动端预订的用户比例仅占11.6%。移动终端、智能手段,不仅方便了游客出行,也为职能部门管控人流与服务提供了技术可能。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需要有“大思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美国纽约的消防安管为例,该市约有100万栋建筑物,每年有差不多3000栋会因火灾损毁。由于城市状况复杂,消防人员往往难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预防火灾成了减少损失的重中之重。为此,纽约市消防部门依据数据收集划分出了60个可能会产生火险的因素,借助相关算法,纽约市消防部门给建筑物都标注了风险指数,并据此确定消防检查的优先级和重点。那么,如果我们的博物馆、科技馆、旅游景区,也能从详实有效的大数据中找到公共治理的科学模型,并据此建构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思路,恐怕比事后“高度重视”更有性价比。
    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热情赞颂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如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从硬件投入到制度设计,景区管理能多些大数据思维,公共治理现代化也许就不只是个美好概念,更能触手可及。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若不方便扫码,搜微信号:CDAshujufenxi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