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职业发展大数据挖不到的,是情怀
大数据挖不到的,是情怀
2016-08-12
收藏

大数据挖不到的,是情怀

某购票平台日前发布了一个名为“大数据时代的电影消费洞察”的报告。不仅有常见的观影习惯、观影人群的统计,还发布了更大的野心,比如将利用购票数据对电影拍摄和宣传发行提出建议,有助于选择更卖座更有票房潜力的电影题材。

这是个顺理成章的野心。看电影不像买水果,你可以先看后买,甚至先尝后买。看电影就像一次小小的猜谜或者冒险,好看还是难看,喜欢还是厌烦,盖头揭开之后才会知道。此前你看到的宣传,无一例外的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谁见过批评自己的广告?其实,卖家也悬着一颗心呢,上一部大卖下一部冷场的遭遇并不是个案,片商们前赴后继地交学费还是找不到一劳永逸的秘诀。

大数据的优越感此时显露无遗。观众喜欢小清新还是重口味、哪个明星更有票房号召力、哪些题材有话题性、哪些炒作效果好、可能的票房是多少,进行数据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然后,精准地投其所好、按需生产,自然容易产销对路,投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有点像打牌,虽然不能清楚地看见对手的每一张牌,但掌握了对手的偏好和习惯,胜算就大得多了。

大数据真是个靠谱的好东西。可惜,它碰到的是电影这个不怎么靠谱的特殊品。电影生产的,不是实实在在的水果,而是一个银幕上的梦。观众买到的,是很快就会化作回忆的几个小时的体验。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梦,就是业界良心了。此时,大数据就没那么神勇了。

电影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数据支持,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大众喜闻乐见,当然是个好理由,却不能视为唯一的标准。一味看重市场强调票房,就容易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逻辑取代艺术思维,导致天平的失衡。底层的努力奋斗哪有上层的浮华时尚来得好看,缜密深沉的剧情哪有简单狗血来得痛快?没有了艺术思维,最吸引人的恐怕就是直接的感官刺激了。大众此时此地的喜好,多半是即食性的消费行为,选择观众最习惯最好消化的喂食,这样的影片除了提供酸爽的快感,几乎没有任何营养可言。比如拍摄速度奇快票房奇高的《小时代》和《何以笙箫默》,乍看起来很是养眼,似乎也无辜无害,粉丝和明星之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搞不好还是两厢情愿皆大欢喜,关你啥事?如果粉丝们都甘之如饴地接受在物质奢华面前走形的友谊、爱情,如果观众们都把苍白矫情的粗制滥造当做格调和情趣,那就真该问一下业界良心在哪里了。这些伴随着粉丝成长的电影,会影响着一代人的价值观和文化品位。作为电影中的一个类型,它们有存在的理由,却不该是市场的垄断者。在它们之外,还有更广阔更深沉的生活,如果因为主流观影人群的陌生或排斥而不能进入影院,就是不小的遗憾了。

能够传诸后世被奉为经典的东西,往往是大数据的挖掘机难以抵达的角度和深度。大数据会推出《泰囧》、《心花路放》,但不会对《一九四二》感兴趣,更不可能青睐《归来》的故事。一个《小时代》大行其道的时代,不会是电影的大时代。

一个时代的电影,总带着一个时代的清晰烙印,也必然带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气息。电影从来不单纯是个娱乐产品,它还给人们以启迪和教育。电影的教育意义,在电影的故事和情节中,更在故事和情节背后的人文关怀中。在电影背后是怎样的一双眼睛,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用怎样的价值观去看待当前的时代和远去的历史,用怎样的视角去观察和表现不同阶层的人群,都会通过观影经历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观众。这种细腻微妙的文化情怀,这种主创人员创造出的独特风格,这种经由火候和经验文火炖出来的分寸感,是佳片的必备因素,却是大数据无能为力的。在呼唤人文情怀、盼望精品力作的今天,即使暂时没有精品批量出现,至少也该旗帜鲜明地亮出精品思维和精品追求。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若不方便扫码,搜微信号:CDAshujufenxi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