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精彩阅读大数据无法颠覆银行
大数据无法颠覆银行
2016-12-31
收藏

大数据无法颠覆银行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入,银行业新的想象空间也在不断打开。大数据,无疑是去年以来最受热议的技术之一,它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甚至能够让徘徊在银行门口之外的资本有了颠覆传统的豪气。但有意思的现象是,相对保守的银行却一直甚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个领域内对此说得最多的,反而不是做银行的。

J(化名)是国内零售银行业界的执牛耳者。近年来,已经很少露面的他上周约聊,与笔者重点谈及新技术对未来零售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的观点一如既往地富有启发性,笔者认为很值得梳理下来,进行分享。

首先,他认为大数据不可能颠覆现有的零售银行的格局。理由很简单,大数据之所以令新的互联网银行模式兴起,是因为它提升了一个群体的商业价值——以往不被重视的客户。用长尾理论来解释,这些客户为数众多,但价值贡献却很小。新技术降低了这些客户的开发成本,但也仅此而已,因为最具价值的客户群体依然被银行牢牢掌握。

有意思的是,这些商业价值不大的客户一旦成长起来,还是会投入银行的怀抱。因为,随着他们逐渐成长,对信用服务复杂程度的要求也会上升,只有银行才能满足此类要求,并且成本最低。更何况,最具价值的资源依然掌握在银行手中——无论是稀缺的资本,还是最完备的数据,都在银行体系内。只是银行有自己的商业原则,成本收益不合算的市场是不会投入的。

所以,J的心态很开放。他说银行是“不作不死”,即便市场策略最差的银行也只是没特点,要被新技术彻底颠覆很难,更遑论一百年以来银行的产品已经没有大的创新,所有的改革都在流程和服务方面。他认为,现有的技术能力是必须正视的,因为它意味着历史成本的积累。而银行与实业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技术很少会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除非领先者突然变笨,自己把优势拱手相让。

其次,他认为大数据技术最大的受益者是银行,而不是互联网金融。除了上面已经述及的理由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最有价值的数据实际沉淀在银行,而不是在互联网企业。这会带来两个机遇,一是能对已收入囊中的有价值客户开发更具想象力的服务模式,二是与互联网企业一样,以往无法开发的数据也突然会变得具有商业价值。

他很委婉地向笔者举了一个例子。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得到的经验是,只通过支付交易数据去模拟客户的基本特征,维度是比较单薄的。而实际上,银行体系里还沉淀有大量的其他维度的数据,例如,工资代发、基金托管、年金、公司账户等等,这些综合数据的应用足以令客户特征的还原更加真实。但问题是,这些数据的应用要么拘于法律限制,要么过去受到技术的限制,要么就是市场的复杂程度还不到这一步。事实上,以交易为主导的商业银行模式在境外市场已然非常成熟,大数据的应用也已经比较普遍。

他对笔者说,国内现有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基础都是支付交易数据,只有个别企业可以积累客户的其他生活数据。这种模式从算法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缺乏数据的横比和参照,数据纵比在极端情况下容易出现模型失灵的情况。在规模不大的情况下,这不是问题,但一旦达到银行规模的级别,模型参数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调校就必须列入日常的工作流程,因为这已经涉及公司经营的系统性风险。

笔者认同他的看法。因为,大数据在很多其他领域的应用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最近,在经济研究业界引发轩然大波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当中,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他的研究对象时间跨度内,能够完整积累数据的国家少之又少,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过去的两百年时间里,留下了完整真实的税收数据和国民财富统计数据。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