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职业发展如何拥抱大数据时代(2)_数据分析师
如何拥抱大数据时代(2)_数据分析师
2014-12-29
收藏

如何拥抱大数据时代(2)_数据分析师


大数据应用是把双刃利剑

  记者:大数据在商业以及城市安全防范等领域已经有很多应用的成功案例,大数据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怎样的变革?

  袁卫:大数据将对教育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目前可以预见的,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成长环境、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加深了解,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得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特长、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二是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变,立体化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式的运用使得教学更加生动,MOOCs(慕课)就是大数据时代教学变革的一个例子。大数据可以促进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特长。大数据将对教育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不可低估。

  记者:但是,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导致侵犯他人隐私的情况发生,对此您怎么看?

  袁卫:在大数据时代,个人的相关数据信息轻易可得,个人隐私越来越不安全。其实不仅仅是个人隐私,包括国家安全和企业的商业机密,也受到很大的威胁。怎么办?我认为对于国家而言,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数据对外开放,凡是不涉及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和商业机密的数据,都应该公开,这样才能避免形成数据孤岛,充分发掘和利用数据资源;另一方面,在开放数据的同时要加强相关立法,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补充的,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发挥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的数据资源优势。

  从个人的角度讲,要加强个人信息防护意识,在上网发布相关信息时,要了解哪些是可以发的,哪些是不能发的,以免给自己带来困扰。

  两个“交叉”探索人才培养之道

  记者: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5所高校组建了一个协同创新平台,以“应用统计专业硕士”为载体培养大数据分析方面的人才。为何要采取这种多校合作的培养模式?

  袁卫:之所以采用这种协同创新、5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完全是由大数据人才的特点决定的。第一个特点,大数据人才是多学科交叉型人才,不是某一个学科可以单独培养的。大家知道,现在进行数据分析,要有数据库和软件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还要有数学和统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就涉及到中国学科体系中“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培养出的毕业生到了单位,可能还需要财经、新闻、生物医学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计算机、统计学、数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

  第二个特点,这是一类应用型人才,必须重视实践环节。他们毕业后不是去做研究,而是投身业界,要能很快上手。这样的人才培养,不是仅在学校、在实验室、研究室里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这个协同创新平台,不仅有5所高校参与,还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大数据公司和用人单位,包括云计算的一些基地共同参与,是一个“政、企、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也就是说,人才培养环节是交叉的。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为什么把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于硕士?目前全国有2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统计学专业,75所高校设有统计学博士点,78所高校开办“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改革最急需的人才是硕士层次的,正好我们有“应用统计专业硕士”这样一个新的专业学位,利用这样一个协同创新平台来培养大数据人才,也与专业学位的改革精神相一致。

  记者:这个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方案,如何体现出“两个交叉”?

  袁卫:5所学校参与培养,就是出于学科交叉的考虑。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的、应用的,理论和应用兼而有之,应用领域涉及卫生、健康、经济、社会、管理等,总体实力较强。而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家都知道,他们在计算机、数学和统计理论研究方面相当强,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前沿。中央财经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是财经类为主的院校,这两所学校侧重于应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面向经济、管理、社会这样的领域。他们和很多行业企业、金融机构有着密切联系。这5所高校分别属于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国科学院的高校和地方高校3种类型,各有特色,优势互补,能够建成一个很好的、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协同体。

  培养环节的交叉,主要体现在企业、用人单位的参与上。上面提到,有这么多的大数据企业、媒体单位参与合作。他们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带来,大家一起研究解决;他们把企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拿过来,学生直接用这些真实的数据进行训练和研究。

  记者:据了解,对这批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将采取团队教学的方式?

  袁卫:我们经过多次研讨,并参考了美国顶尖的20所大学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课程,确定了“大数据分析计算机基础”、“大数据分析统计基础”、“大数据分布式计算”、“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非结构化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建模案例研究”6门必修核心课程。每门课程不是由一位老师来上,而是一个教学团队,5所学校各选一名最优秀的教师,然后5位老师一起研究一门课程、同上一门课程,而且还有大数据企业的专家参与。初步估计,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会在10个人左右。教学方式也有别于传统的课堂讲授,会采取案例教学和讨论班的方式,也可能是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我们还采取双导师制,两位导师一位来自大学,一位来自企业界,50名学生,就有100名导师。在这个协同创新机制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从生源来看,首批学生主要来源于计算机和统计两个学科,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本科生进来以后,将重点加强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而统计、数学、物理等专业背景的本科生进来后,将重点加强计算机、大数据软件等方面的学习。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