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职业发展小众救命药断货需反思大数据运用
小众救命药断货需反思大数据运用
2015-09-01
收藏

小众救命药断货需反思大数据运用


“如果找不到这种药,孩子只能用国外替代药品,近6000元一支的价格将使更多家庭陷入困局,甚至放弃治疗”。8月4日,广东一位父亲在网上发布“求药帖”,他两岁半的女儿患肾母细胞瘤在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治疗,术后正在等待化疗,急需放线菌素D救命。放线菌素D是一种便宜的救命药,1支不到20元,每个疗程用量不会超过12支。由于药品价低,使用量少,厂商没有利润,“放线菌素D”断货,令不少肿瘤患者陷入困境。

  一边是每支不到20元的“放线菌素D”,一边是近6000元一支的国外替代药品,二者价格相差300倍;如果再乘以一个疗程12支的用量,就是7万余元的差价。可想而知,一旦廉价药断货,大多数患者家庭必将陷入困境,甚至被迫放弃治疗。好在厂商表示将在9月下旬恢复生产,但这已让人们吓出一身冷汗。不少网友发问,万一下次再出现断货,又该怎样?

  其实,低价救命药频频断货早已有之,保障措施也早已出台。针对一些救命药价格过低,国家卫计委两次发文,要保障其合理利润,这实际上给低价药合理涨价开了绿灯。而为了防止国外药品漫天要价,近期国务院也发布专门意见,要求国外药商承诺,上市销售的产品不高于原产国或我国周边可比市场价格。两个政策叠加,缩小了国内外药价差距,同时还原低价药的本来价值,让厂商有继续生产的动力。今年初,同样是低价救命药,心脏用药地高辛片在大量缺货几个月后恢复供应,价格上涨10倍,就属于此类。

  可以预见,在新药改推进的语境下,低价救命药的保障将会得到加强,但除此之外,还应审视另一问题,产能有保证了,又该如何生产呢?

  细看新闻不难发现,“放线菌素D”断货,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厂商没有利润,而是药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使用,诸多环节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小众救命药经常面临“一生产就滞销,一停产就断货”的尴尬境地。对于生产多少,厂家没有个把握;而患者也不清楚情况,没药了才发帖向各方打探。事实上,“放线菌素D”的售价1支才不到20元,足以说明其生产成本并不高。对于一家大药企来讲,断货可能是因为搬迁生产线,需要重新通过有关部门验证才能供货。而在此之前,如果药企能够大致估算出放线菌素D的市场需求量,提前备足药物,那就不会出现这次危机。

  一种药被用得少,并不代表没有人用,小众救命药便是如此,因为它有明显的药效又没有更合适的替代品,骤然停产致断供,势必造成患者恐慌,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而回顾过往低价救命药断货事件,固然需要强调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但政策调整也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能老是等到问题发生了再手忙脚乱地处置。

  8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会议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包括药品在内等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有较大影响的商品为重点,建立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全程追溯体系,优先推动医疗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这些都指向了对大数据的收集和应用。保障低价救命药供应,完全可以搭上新政策的快车。具体而言,假若一家医院、一个地方的小众救命药使用量不够,那么可否将药品生产定点到某一家企业,在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搜集用药信息来指导生产;既然小众救命药的需求量大多集中在大医院里,那么大医院之间应该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动态的救命药名录,实时更新救命药的生产、库存等信息,供患者查询以及有关方面及时预警应急之用。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