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职业发展大数据解读移动医疗
大数据解读移动医疗
2017-08-12
收藏

大数据解读移动医疗

仅仅两三年时间,移动医疗已悄然走进公众生活。随着越来越多参与者的入场,移动医疗的巨变或许正在酝酿。公众最为迫切的需求是什么?网络挂号、在线咨询、慢病随访,这些广受关注的移动医疗应用,究竟给医疗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变化之下,医疗行业如何应对?

线下就诊痛点催生线上需求

2016年春节前夕,一则“女子怒斥号贩子”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也将“看病难”这一老话题再次带回大众视野。

“看病像打仗,挂号像春运”,这绝非戏谑,而更像写实——从打地铺、通宵排队,到挂号大厅一开门,众人撒脚如飞,仅仅是挂号这一环节,便足见硝烟弥漫。好不容易挂上号,接着就是不断地排队、等医生、等缴费、等化验结果、等取药。

甚至连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都吐槽,自己的家人也曾遭遇过“看病难”:“我女儿带我外孙去儿童医院看病,用了4个小时也挂不上号,我女儿都哭了。”

医疗需求大、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诊体系不完备,让挂号难、排队久、看诊时间短、缴费难,成了患者线下就诊的主要痛点。根据此次全网舆情总量排名,“看病难”“挂号难”在医疗相关关键词搜索中位列前茅。

线下就医痛点,也催生了用户对于移动医疗的需求。在全网舆情总排行中,预约挂号是移动医疗用户最为核心的诉求。除此之外,包括健康咨询、远程会诊、健康数据、电子病历、用药提醒在内的服务,同样需求旺盛。

如何解决公众对医疗资源需求的痛点,成了时下互联网公司与医疗企业在移动医疗领域深耕掘金的重要方向。

慢病或成移动医疗重点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在中国,每年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死亡总人数的85%。当前,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

面对慢性病患者群体日益增加的医疗需求,是否可以通过分流,从而缓解医疗压力?自诊问诊类移动医疗App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慢病患者的最大特点是患病时间长,患者往往需要持续照护、长期服药、高频复检,自我管理能力将会极大地影响疾病发展。

通过健康咨询、电子病历等App,病患群体可以管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问题,不再需要“一点小病就去医院”,这有效弥补了国内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让人看到了缓解“看病难”的希望。

对于慢病患者,仅靠自觉性来治疗并非长久之计,这也为可穿戴设备等移动医疗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可穿戴设备、医疗大数据平台等新载体,可随时记录、分析个人的健康数据,帮助预防慢病的发生。

移动医疗的反思

目前,移动医疗已开始重构就医流程,逐步将挂号、支付等环节移出医院,同时也向前和向后延伸了就医流程。

不过,要实现真正的移动医疗,单纯依靠诊前和诊后环节还远远不够,医疗质量至关重要。全网舆情显示,公众对于医生职称、医院级别、医疗条件(包括医疗技术、医疗环境)颇为关注。

这与医疗界人士的关注点不谋而合。在过去的一年里,春雨医生、丁香园等企业都在进行线下实体医疗机构的布局。但传统医疗行业始终在质疑,移动医疗公司是否有能力做实体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如何保证医疗质量。

除此之外,移动医疗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也有待观察。

数据显示,移动医疗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搜索热度高于其他城市,体现出医疗资源在一线城市相对集中的特点。

从地域上看,移动医疗投资多分布于北上广、江浙地区,而这也是国内医疗资源最集中、移动医疗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域。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