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精彩阅读Landscape:从广告到社交的营销和数据分析
Landscape:从广告到社交的营销和数据分析
2017-02-28
收藏



这是我周六在 CDA (一个数据分析师考试)的平台组织的线下分享会上分享的内容。每次做这种分享我都特别积极,是因为在讲述给别人听的时候,自己总会发现一些曾经没有注意过的内容,会对自我有新的发现。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我讲了什么,以及我在其中重新反思到什么。


这个就是我演讲的题目啦,从广告到社交的营销和数据分析。

非常有意思,我考虑如何做这次 Present 的时候一下就卡在了第一页:如何做自我介绍。要知道,作为一个不是什么 NB 轰轰的社会名人的我,做自我介绍是非常尴尬的!于是,我决定!卖萌。


我想到了自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所有人经常问我,为啥学新闻做了数据,所以我可以跟别人证明,像我这样没什么理科背景的人也可以做分析师,鼓励那些想考分析师又不敢考的朋友们。

第二,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我研究生毕业很想读博,但很想看看量化研究在商业社会是怎么用的,结果一不小心就干了 3 年。3 年是个挺重要的时间节点吧,虽然我现在没什么名气,title 也不高(老板看到的话是不是考虑升职的问题了该),但是逐渐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给公司带来什么;也逐渐对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公司带给我的是什么。所以这个年头,是敢出来分享的年头。

第三,就是我的跳槽经历非常有趣:有趣在相比于我,我相信没什么人更适合做这个“从广告到社交”的分享了——因为我的老东家 AdMaster 的名字含有“ Ad ”(广告),而我现在的公司 Social-Touch 含有“ Social ”(社交)。于是,在这个引子下,我开始想,当初为什么跳槽,以及跳槽之后是不是我的选择得到了印证,于是出现了以下四点,来 Build 我“从广告到社交”的观点。

从第一点开始说。

离开 AdMaster 的时候,当时的 HR 有问我原因。我说,因为觉得 Social 离人更近。其实现在也会有客户跟我说,你们公司做 Social 太窄了,好像对,也好像不对。AdMaster 是做互联网广告监测起家的,虽然也有 Social 的业务,但主营业务还是围绕广告,曝光点击的那些数据认真学学总会找到套路,很难有新的 Findings 。Social 的数据不同,能看到微博微信上人都在说什么,就像下面的 PPT 展示的:


比如世界杯期间,会发现大家都在聊上一届世界杯的时候在自己在干啥,这就能为营销提供话题;比如可口可乐昵称瓶进入中国,是在 Social 平台上看大家都喜欢什么标签;比如客户要看自己产品的反馈,可以直接看到消费者是怎样投诉的;比如 2016 年时趣把《太子妃升职记》炒火,是通过几个核心 QQ 群不断寻找真实粉丝的 UGC (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自己产出的原创内容),才发掘了“污”这个词。

抱着这个初衷,我离开原来的公司,发现 Social 还有很多和广告不同的地方,比如:


如果通过广告数据你想知道用户是谁,一个 Cookie ,你只能通过它浏览过的网站的类型猜测背后的人是男是女,但 Social 平台有非常多真实的用户信息,还能够看到不同人群的标签,非常丰富!

更重要的是,从未来趋势来看,似乎品牌主未必非需要做广告而触达消费者了,因为 Social 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微博可以直接卖萌沟通(详见杜蕾斯),微信可以做很好的会员运营(如果你是任何一个服务号的会员,并且已经开始用微信购买产品,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是该品牌营销和数据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主要跨过媒体和广告直接和用户沟通了,广告怎么办?


以前我们提到 POE 模型( Paid Media ,Owned Media , Earned Media ,which means 付费媒体/自有媒体/赚得媒体),总认为 Social 只存在于赚得媒体这部分,但是现在发现 Social 上啥都可以干:可以把 KOL ( 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当做广告渠道打曝光,可以好好运营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吸引用户,更棒的话可以通过你的任何消费者带来转发。

(甚至今年在国际广告公关论坛上,有个姑娘开始探讨,这样的转发是不是一种“数字民工”被剥削的体现,很有意思的想法,这里不做讨论)

这说明什么?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所以 Social 就变成这些媒体最大的平台。当所有的事情 Social 平台都可以做的时候,在中国,微博微信几乎垄断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品牌主开始试图一对一沟通。在微信里,能够有智能机器人跟你聊天(微软小冰就不说了,“贤二机器僧”可以调戏,还有很多类似的公司在做这件事)。除了闲聊,更棒的情况是,他们可以在对的时间给用户提供产品推荐。

又想到在国际广告公关论坛上遇到汕头大学的 Daniel 老师,他当时的论文就想说,以前 AIDA 模型( Awareness-Interst-Desire-Action )已经被瓦解掉了,人们可以从有 Awareness 就直接到 Action 。深深赞同。

(然而我俩都因为业界已经有很多案例,却很难通过 framework 从学术角度证明这件事儿头疼。但我相信,证实只是早晚的事儿)


最后,我们常常认为美国在很多方面都比我们快——事实上也对,他们的数字化比我们有序多了,很早就开展了,策略也比我们成熟多了;而我们是在从 Digital 营销开始,牵引着其他方面一点一点建立起策略。

但是,从市场来讲,中国的 Social 可能引来更多的品牌主的尝试,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品牌主本身,都更原因在 Social 上花时间。时间可是无价的,能花那么多时间,当然也能花钱。

之前参加国际广告公关论坛之后一直没来得及总结内容,但今天要再一次和那次的会议呼应一下:当时业界的咨询公司,真的有人提出,中国的数字营销和 Social Marketing 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需要重点研究。


那么 Social 的数据怎么用?第一点和第二点其实恰好对应了口碑和人群分析,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赘述。第三点,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智能沟通的方式。而建立起行业的知识图谱+人工智能才能实现,目前看仍然是愿景,可已经有很多人在做起步的事情了。

以上就是我周六分享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而这一次分享,我有以下收获:

1. 数据能帮到我们的领域远比我们以为的多:在互联网行业做久了,总以为数据都是互联网来的,不是的!来自电力的、铁轨的、银行的、游戏的、学生、业界的朋友,各种行业的,记不住的,很多人来参加聚会。每看到一个其他行业的人,我就两眼冒光,很想知道他们的数据是什么样的。
2. 借机把两个多月前参加国际广告公关论坛的收获和自己联系起来了:我当时回来的时候觉得那些内容很难迅速和自己的工作连在一起,现在开始找到了一些连接点,很开心。
3. 知道了自己跳槽的原因,也回顾了自己的工作。在给别人讲这些的时候,我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信自己的工作。好像是信的。

当然,也正因为上面所说的内容,我讲的内容、方法论也一定是有局限的:更多集中于我所经历过的,有可能是公司洗脑比较成功的体现,哈哈~所以也请大家谨慎接受。


作者  CDA 持证分享人付宇骄
本文为原作者原创作品,转载需授权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