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精彩阅读“身份定位”下的舆论之探 大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期待两全(2)
“身份定位”下的舆论之探 大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期待两全(2)
2015-02-05
收藏

“身份定位”下的舆论之探 大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期待两全(2)


隐私安全如何提升

  移动网络正成为生活必需。但是,人也将始终处在被“定位”中,移动大数据面临个人隐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专家认为,普遍推行实名制,固然能够在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方面起到监督作用,限制偏激的言论;但也可能产生令人担忧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始终处在被‘定位’中”,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信息法研究中心主任刘泽刚说,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想方设法收集个人信息作为商业资源,难免涉及个人隐私。

  移动互联网时代,实名信息被泄露与侵权的案例屡见不鲜。2014年12月25日上午,12306官网发生大规模用户信息泄露,大约有13万名用户的账号、明文密码、身份证、邮箱、信用卡信息、购买记录等重要信息流出。

  在网民们脱下“马甲”的同时,如何撑起“安全伞”?这成为每位移动互联网参与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事实上,国家层面的努力和尝试始终在推进。2012年,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旨在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装上“法律的盾牌”。2013年,工信部在《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发布的同时,出台了《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这意味着国家在推进手机号码实名制的同时,也将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还透露,2015年我国将加快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加大对非法收集、泄露、出售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

  企业也加快推出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各项举措。比如,中国移动就实施了《中国移动客户信息安全保护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建立客户信息常态化保护体系。

  一些掌握大量用户数据的公司认为,开放与联合构建网络安全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和主流。腾讯副总裁丁珂说,未来只有在政府的指导下,让众多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企业加入共建网络安全,同时加快法制化进程和加强产业链协作,才能实现更好的网络空间安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教授王汉生认为,法律对隐私保护的界定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认识。“例如网民在电商浏览商品的记录,是网民的,还是电商的,还是网民和电商共有的?现在无定论。管得太松,网民隐私得不到保护;管得太紧,消费者将失去以个性化推荐为代表的美好体验。”

  “我个人倾向于在便利与隐私之间达到某种平衡。落实实名制要做好制度设计,除了加强国家立法及行业自律之外,还需要国家、行业、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互相妥协与理解”,王汉生说。(钱 伟 李家林)

   链 接

  网络实名进程

  2002年11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施行,其中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对上网消费者的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核对、登记。

  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高校教育网BBS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

  2005年,信息产业部提出境内所有网站主办者要提供有效证件号码,以进行备案登记,并于当年3月20日实施《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

  2005年8月,文化部、信息产业部联合下发《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PK类练级游戏应当通过身份证登陆,实行实名游戏制度。

  2012年,国内几大微博网站相继宣布3月16日后开始实施微博实名制,采用“前台自愿、后台强制”的原则。

  2012年1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用户办理网站接入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终端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服务,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2013年,工信部发布《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

  2014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将实行“后台实名制”。

  2015年2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