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121318867

登录
首页精彩阅读南京大数据产业基地的崛起之道_数据分析师
南京大数据产业基地的崛起之道_数据分析师
2015-05-04
收藏

南京大数据产业基地的崛起之道_数据分析师


按照“运筹学”的定义,该学科利用跨学科思维和方法,寻找复杂问题中的最佳或近似最佳的解答。南京拥有中国最大的通讯软件研发基地、国内唯一可以比肩北京中关村的软件园区——中国(南京)软件谷。探寻她的崛起之谜,对于众多其他经济园区自然可以发挥镜鉴之用。今起推出的“运筹·软件谷”专栏报道,将透过一个个细节、镜头或故事,解密这个千亿级产业基地的运筹之道。

    一走进谷里的南京大数据产业基地,记者的目光便被面前大小高低、各具趣味的“缸”吸引。其中最大的一口缸足有一人多高,下面还破了一个洞,莫非这里住的是司马光?

    “这缸与大数据的关系可大着呢!”基地负责人沈萌萌笑着告诉记者,“在古代,缸主要用来存放米粮油钱,是一种储存容器;而大数据的基础就是存储,首先要把数据都存在缸里。当然光存着不行,还要运用,所以你看这些缸都是倾斜的,目的是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让数据流动起来。至于这口破缸,的确用了司马光砸缸的典故,把它放在这,是为了时刻提醒我们打破思维定式,用不同的角度、方法创新创业。”

    南京大数据产业基地位于软件谷核心区域,占地9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南京首家以大数据发展与应用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基地自2014年9月正式挂牌,迄今为止已有110家企业签约、入驻率达92%。在国内一些科创园区同质化严重、空置率偏高的情况下,这里的发展势头堪称迅猛。预计到2016年,园区将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6亿元,实现税收超过1亿元,可吸纳超过5000名大数据专项技术人才进驻办公。

    在入驻企业名录上记者看到,目前签约入园的企业既有中兴通讯、平安科技、亚信科技等行业龙头,也有瑞中数据、斐讯科技、诚迈科技等一大批数据创新应用型企业,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大数据基地的崛起,正是“砸缸”思维在软件谷最典型、最鲜活的示范。

    基地由8幢低密度办公楼组成,两年前,这些楼宇还是运作乏力的低端商务区。开发中,软件谷并未将这片“烂尾”地产推倒重来,而是选择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合作模式。2013年年底,软件谷发展有限公司与南京垠坤通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改造利用。

    “大数据基地是软件谷向园区化、专业化、企业化转型的一次成功实践。”软件谷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彭金斌表示,以前软件谷的发展是重“量”,最要紧的就是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但在一轮爆发增长后,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发展模式就必须从“量”转向“质”。所谓园区化,即避免大而全,注重产业集聚与分类整合,将产业链上的企业集中到一起组团发展,形成功能互补、资源互通的产业空间布局。而专业化和企业化,就是去政府化、去行政化,不再单纯依靠财政注资推进项目建设,而是增强公司自身的开发建设能力,依靠专业团队规划、实施项目,从而盘活存量土地和现有建筑,实现国有资产的增持和增值。

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

若不方便扫码,搜微信号:CDAshujufenxi

最新资讯
更多
客服在线
立即咨询